top of page

​貧窮實務講座Ⅲ:
成立合作社吧! 邁向尊嚴勞動的合作經濟

2021.5.13

「興隆安康.共好文山』」大學與社區共善計畫(簡稱USR共好文山計畫)於5月13日特邀台灣勞工陣線協會研究部主任洪敬舒,以「不穩定勞動與貧窮」為主題,聚焦於非典型勞動的發展趨勢,分享多年來實務工作經驗。

 

 

有工作卻沒保障 不穩定勞動的特徵

 

什麼是「不穩定勞動」?廣義來說,是相對於以往典型的、固定工時、永久性雇用的勞動型態。這是雇主為了減少或限制永久性雇用的成本,最大程度提高雇用彈性的作法。目前這種現象越來越普遍,以近期興起的外送平台為例,平台資方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外送員的工作雖具高度彈性及自由,看似美好,卻也有很大的風險。洪敬舒說,兩者之間乃承攬關係而非典型的勞雇關係,故平台資方得以規避雇主的法定責任以降低人事成本,使受雇者缺乏法律保障。不穩定勞動的結果,即為將勞動的風險轉移給勞動者,形成臨時性、非永久性、安全性低的勞動型態。

 

 

依照主計總處調查顯示,近十年的不穩定勞動占比最高的年齡區間在25-44歲以及45-64歲。洪敬舒表示,就業市場存在年齡歧視的問題,雇主比較不願意雇用超過45歲的人,年紀越大越容易被迫選擇從事不穩定勞動。從收入資料來看,女性收入遠低於男性,主要是女性兼顧家務考量,被迫切割連續工作時間。

 

 

勞動市場產生大量低薪、不穩定的工作,對社會造成的影響,就是讓大量的勞動者越來越遠離尊嚴勞動,乃至被剝奪勞動權利及保障,進而陷入貧窮的陷阱。當人最終進入更加貧困的狀況,其求職管道不僅受到限制,資源匱乏、缺乏制度保障等因素,將進一步弱化這些人因應風險的能力。

 

 

從社會排除到合作自立 合作經濟作為一種解方

 

如何解決不穩定勞動的問題?洪敬舒指出,相對於股東出資、勞動者難以參與利潤分配決策的企業模式,「合作社」經營模式可以讓所有勞動者既承擔經營風險,同時也能享有利潤分配的集體決策權,可以視為這個問題的解方。合作社能讓被排除於正規勞動市場的人獲得就業機會,也讓擁有相同技術的人能夠設計符合自身需求的生產流程。另外,在社會上不具備發聲能量的單一自營業者,若能參與合作社,組織互助合作的集體法人,就有機會跟國家對話並取得政策影響力。美國CHCA、澳洲Ecosphera、西班牙ERAMN等案例,都說明了合作社的可能性。

 

 

講座中,許多與會者對合作社的成敗及效益表示興趣,並對大量勞動者無法回歸正規勞動市場的問題提出擔憂。洪敬舒對此回應,如果一個人被排除於勞動市場外,「想辦法讓他擠回去就業市場」的思維只會創造出更多招攬這些人的低薪工作。如何避免不穩定勞動者落入向下盤旋的困境,洪敬舒指出,「合作經濟」是很好的替代方案,因為合作經濟目的不僅要讓這些人有工作機會,更進一步希望改善現有低薪工作的薪資條件。

 

 

持續關注貧窮議題 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貧窮議題是USR共好文山計畫團隊所關注的重要議題,由於計畫團隊在場域觀察到社區貧窮的成因具有高度的複雜性、動態性與循環性,因此於去年舉辦了一系列的專題討論會,從各個面向探討貧窮的真相。今年為了讓學生及與會者對於貧窮有更深、更廣的理解,團隊於本學期開設「貧窮經濟學專題」課程,邀請校內外對於本計畫所設定之年度議題有專業研究或實作經驗的專家學者,分享理論及實務經驗,以強化計畫團隊與修課學生的實踐與研究能力,呼籲社會對弱勢社區的關懷,建立我國社區永續培力的典範。本講座即為專題討論會及此課程的延伸。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