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街角的隱形人:你從未認識的無家者

發布日期:2022.06.20

你曾路過台北車站或龍山寺周邊嗎?你對那裡的印象是什麼?是無家者眾多,讓你只想匆匆路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遇見街角的「無家者」或聽過「無家者」一詞,卻對此群體不甚了解。

 

本校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興隆安康.共好文山」大學與社區共善計畫(以下簡稱政大USR共好文山計畫)特邀長期關注「無家者」議題的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以下簡稱芒草心)為我們一揭「無家者」的神秘面紗。

 

講座一開場,主講者芒草心社工廖冠樺(以下簡稱冠冠)以互動的方式詢問大家接觸無家者的經驗,並提到大眾接觸無家者的經驗之所以甚少,正是因為人們習慣用「無視的眼光」看待無家者。縱使身處在每日承載量十萬人次的台北車站,也不曾有人將目光駐足於他們身上。

好手好腳的他們,為何不工作

「常常有人說無家者們看起來好手好腳,為什麼不去工作?」面對這樣的迷思,冠冠分享成為無家者的因素其實很複雜,包含許多結構因素及個人因素。

 

多數無家者年紀介於55-64歲之間未及高齡(65歲以上),身體狀況差卻未及殘障等級,收入低卻未及低收入戶資格,冠冠說:「我們常開玩笑說:『這些人就是因為不夠老、不夠窮、不夠殘,所以流落街頭。』」這聽起來像玩笑話,卻也是無家者們面臨的真實困境。在看似福利政策不虞匱乏的現在,他們卻是一群被福利政策排除的人。

疫情下的「無家者」

近期新冠疫情肆虐,無家者們也面臨著全新的挑戰,「病毒不挑人攻擊,但在貧窮者身上,可能因為風險應變措施沒那麼大,所受的衝擊就會比較大。」冠冠提及,疫情對多數從事一線工作者(例如:洗碗工、餐廳兼職等)的無家者而言,影響甚巨,許多人因此丟了工作、收入減少;更甚者,因網咖休業、24小時的餐廳不開放內用等因素,許多隱藏在暗處的無家者不得不成為露宿街頭的一員。

 

看見真實生命,接住落下的人

本次芒草心邀請的真人圖書館分享者碗粿,亦是因疫情受到衝擊的無家者之一。作為芒草心第一位女性無家者分享員,碗粿落落大方的與我們分享著她的生命故事,從移居美國、嫁回台灣、離婚、繼承遺產到開始流浪生活,再從流浪生活到她如何透過社福單位、芒草心以及朋友的協助,慢慢擁有穩定的收入;碗粿的人生如同一本引人入勝的書,透過她的講述,讓我們身歷其境。

 

在講座中,冠冠提到,無家者群體其實不僅止於我們常見之街邊露宿者,還涵蓋生活條件不佳的居所、短期不穩定住宿、庇護所/安置中心居住者,這是一個人從穩定居住狀態掉落到街上的過程,而若我們能從政策或社福單位方面著手改善這些問題,就能接住不斷落下的人們。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