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社區走讀

社區走讀是本計畫連結社區與校園、理論與實作的重要機制。透過實地踏查與講述,參與者得以實際感受場域中的歷史與生活細節,從而深化對社區脈絡的理解。隨著計畫的推動與深耕,走讀活動逐漸發展出多樣的路線與帶領方式,回應不同受眾需求。


目前走讀主要路線包括安康社區、木柵舊街區、新住民主題路線、指南宮千階步道、貓空茶產業等。講述內容則視對象調整,涵蓋政大師生、鄰近各級學校學生、新住民與外籍生等族群。尤其針對計畫的核心場域——安康社區,走讀帶領者的推演與更替,體現本計畫所強調的培力、共容與多元參與精神,亦展現了在地知識的傳承與擴散。

一、安康社區走讀:認識議題到親身實踐的入口

安康社區是本計畫最核心的走讀路線,目的在於讓參與者深入認識安康社區的歷史與當前議題,包括都會貧窮、社會住宅影響、多元族群處境等。同時是在課程理論與實踐之間,引導學生進入場域、初步理解議題的重要方式。

  • 帶領者的演變與多元化:

(一)社區夥伴:

計畫開展初期,團隊深入安康社區,與文山幼兒園、文山社大、利伯他茲基金會等在地深耕多年的夥伴進行交流與拜訪,並透過夥伴的介紹,逐步認識場域歷史、現況及核心議題,這些在地夥伴在過程中提供了計畫團隊寶貴的在地視角與基礎知識。

(二)教師:
團隊掌握場域議題後,計畫授課教師開始在課堂或工作坊間,帶領學生進入場域進行走讀,引導學生初步理解社區議題。

 

(三)計畫助理與修課學生:
隨著學生參與的深化,經過培訓的計畫助理與修習學分學程課程的學生經過培力後,成為走讀及其他場域活動的帶領者。不僅令學生將所學應用於場域,亦擴大計畫執行的量能,例如現由修課學生帶領鄰近實小學生進行社區走讀。

 

(四)社區兒少:
團隊積極培力社區兒少成為導覽員,讓孩子們從自身的視角出發,介紹他們眼中社區的秘密基地與私房景點,成為自己生活場域的講述者。培力過程中,孩子需要透過與團隊成員反覆討論與嘗試,勾勒出獨家路線,參與者的回饋更賦予他們力量、建立自信,是實現多元共容願景的重要一步。

二、木柵舊街區走讀:認識政大周邊歷史地標

近年來,隨著社會對本土歷史文化與在地議題的日益重視,地方創生及社區營造的呼聲高漲,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亦致力於自身關懷場域的地方復振與文史保存。相應於此,本計畫團隊規劃「木柵舊街區走讀」,旨在引領政大師生及合作夥伴深入認識政大所在區域的歷史與文化脈絡。本路線引導參與者走訪木柵舊街區的一系列重要地標,包括:張協興茶行、鄭氏宗祠「延慶堂」、萬興里福德宮、木柵舊址石碑、渡船頭福德宮、木柵市場及道南、化南新村等處。透過實地踏查與文史短講,參與者得以親身感受政大周邊社區的在地故事與發展軌跡,期望藉此增進參與者探索地方創生及社區營造的可能性。

三、英文走讀:社區實踐的跨文化交流

為服務多元受眾,計畫發展英文走讀,使外籍師生、國際交流訪客亦有機會認識政大周邊社區的歷史與社會議題,成為跨文化交流的在地實踐。目前英文版本的路線包括安康社區與木柵舊街區,未來團隊將持續拓展英文走讀的主題與形式,探索更多與國際教育、文化外交結合的可能性。

四、新住民主題走讀:越南市場裡的移動故事

木柵安康地區與越南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越戰期間,部分華僑難民因台灣政府政策陸續遷居安康社區,待生活環境改善後,雖遷出社區仍選擇定居木柵,家人來台依親後,逐漸形成具越南生活經驗的社群網絡。木柵地區因此可見諸多越南小吃店與雜貨店,原安康市場亦有「越南市場」之稱。本新住民走讀路線走讀,旨在深入理解越南與木柵的連結,並探訪新住民在地的生命故事與多元文化印記。

 

五、指南宮走讀:信仰與自然共構的地景

 

指南宮自19世紀末矗立於木柵指南山麓,是台灣宗教百景及重要宗教勝地,亦為承載在地歷史脈絡的寶貴資產。通往指南宮的千階步道,兼具人文與生態之美。順應社會對在地文史議題的日益重視,本計畫特邀文史專家帶領指南宮千階步道走讀,旨在引領政大師生及合作夥伴,透過尋幽訪古與實地體驗,深化對政大鄰近區域的認識,並從中發掘地方共好的可能。

六、貓空茶山走讀:封茶巡禮與青農協作

 

「封茶」是貓空茶產業的重要活動,藉茶葉愈陳愈香的特色,用毛筆將願望或祝福寫在宣紙上,與茶葉一起放入茶罐中,貼上封條,若干時間後開封,彷彿時空膠囊,留存此刻的記憶。為引領參與者深入木柵茶山體驗茶產業的獨特魅力,本計畫與貓空青農合作,規劃「封茶巡禮」系列活動,共有五種不同的路線。希望連結大學與在地,深化政大師生及合作夥伴對文山區鄰近區域的認識,並在實地體驗與互動中,探索大學與地方社群協作共生的多元模式。

bottom of page